终于把西安中考户籍/学籍的事搞明白了!
2024-11-26小时候过端午,家家户户都会打扫屋子,在门前插艾草挂菖蒲,艾叶散发出的浓浓的艾香是小时候端午的气味。妈妈会切好新鲜的猪肉,找会做面点的人家帮着加工肉包子,毕竟在南方会做面食的人不多,小时候馒头包子是属于解馋的零食。小学同班同学的父母就是靠走街串村卖面点发家的,还记得他有个外号叫唐老鸭。妈妈还会提前一天包好粽子,绑成长串挂在墙上,小时候特别喜欢她包的花生粽子,煮熟放凉之后很有嚼劲,那会还没见过蛋黄肉粽和冰粽。妈妈包粽子的时候,我总喜欢搬个小板凳坐在身边搅弄圆圆的糯米,问一些天真的问题。再小一点的时侯,会把画上红色记号的鸡蛋放在一个编织网里挂在胸前带去学校吃。爸爸到现在还会调侃我三岁时把端午节的十个鸡蛋全部吃光的囧事。
2009年高考那天正好是端午节,下着大雨,两天考完后回到家以为自己数学答题卡忘记涂了,还哭了大半天,后来成绩出来才发现是自己想多了。上大学后,就再也没有在老家过过端午节了。对于端午节最深的记忆,也停留在了2009年。
今年端午和老爸在北京度过,冯同学因为北京疫情的原因没能回京。一如往常,几个家常小菜,老爸就着喝了点酒,粽子是大学好友从人大带来的。妈妈和弟弟在中山,工作之后相聚就变得很奢侈了。对于各自的生活,我一直对弟弟说,要努力营造幸福的家庭氛围,这才是我们最伟大的成功。
端午三天假期,因为身体原因,我没有出门。补充睡眠、泡茶、刷网综,享受着假期的慢生活。这段时间看的书很杂,不过很受用,也让我静下来思考一些之前没有真正去细想的问题。
关于理财
三公子的《工作前5年,决定你一生的财富》,是一本普通人的理财心得。看这本书是因为上周同事们在午餐时间讨论到攒钱的话题。同事Q,85年,新晋领导干部,单身贵族,他说自己每年只能攒下5万块,五年来也只攒了25万。同事W,89年,已婚已育,还完房贷,每月基本月光。同事Z,79年,新晋领导干部,工资卡上交,不知道能攒下多少。很多人信奉钱不是攒出来的而是赚出来的,我们不应该对任何一种消费方式进行鞭挞,但其实对于普通工薪阶层,攒钱是改变现状最可行的操作,甚至是唯一可行的操作。进入社会后,金钱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,消费压力真正体现在生活中。这本书的作者三公子,是一位理财红人,讲述了自己的理财之路,用存钱+记账+合理预算的方法实现了工作第一年拥有人生第一个10万元,后试水基金和股票钱生钱。喜欢这本书不是羡慕她的理财手段,而是佩服她对生活的自律规划和善于记录、学习的习惯。做生活的有心人,生活才会回馈你。上周梳理自己工作五年来的收支,发现花费的数字也很惊人。自己也不知不觉掉入消费主义的陷阱,所谓大众点评VIP,以为自己是吃喝玩乐的活地图,其实都是白花花的银子堆出来的。对于别人的理财置业,心里海豚式鼓掌,却从来没有系统为自己做过理财规划,甚至连记账都没有。越长大,金钱的含义也逐渐丰满立体。存钱不仅仅是为了当下消费,而是为了以后很长一段时间能够自由的消费,是为了能够让自己不为五斗米折腰,为了给自己和家人提供一定的物质前提,提供相对自由惬意的生活保障。以为自己已经是一个理性消费、谨慎理财的人,但其实非常缺乏规划。其实,理财这件事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行为,而是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反映。
2010年,有一张父子照火遍全国。照片上,一名中年男子赤裸上身,肩上挑着重物,手里牵着年幼的男童,两人一起走下台阶。这幅画面无意间被记者捕捉到,从此,人们记住了这位被称作重庆棒棒的父亲冉光辉,也记住了附在照片下的那句话:肩上扛着的是家庭,嘴里叼着的是自己,手里牵着的是未来。十年前,他带着一家三口来到重庆朝天门,租住在棚户区。棒棒是卖力气的活儿,重庆山多,地形崎岖幽深,很多货物都需要人力扛。一包货物重达百斤,从一楼背到十楼,花上十到三十分钟不等的时间,挣10块钱左右的报酬。 风雨无阻,从日出到日落,做了十年。 十年后,他在重庆市区买了房,终于安定下来。二手房,60多平米,小而温馨。花去40多万,是他辛苦打拼攒下来的。这是普通人一步一个脚印的奋斗故事,从一无所有到在城市扎根。
帮老杨找工作的过程,我见到了很多住在地下室、拿着微薄工资、背井离乡的底层工作者。重庆棒棒十年奋斗出市中心一套房的故事很让我触动,这个故事让人相信奋斗有回报、勤俭可持家。在《裸婚时代》中,最后打败刘易阳和童佳倩的是一盒奶粉,生活的困顿拮据打败了花前月下。当自己准备要进入家庭生活,更加意识到梦想与金钱的共生关系。想想以前的自己,在工作上可以精益求精,在生活上却得过且过,鞋包衣服从来没有精心打理过,到现在也不会化一个精致的妆容,从来没有认真去学一学理财知识,烹饪也是最近才开始摸索,身体管理更是一塌糊涂。最近看小红书,觉得是一种享受,美妆达人、学习达人、好物推荐、收纳装修、备婚细节等等都是生活性很强的分享,抛开营销成分,起码这些都是对生活有过观察、整理和体悟的,这是值得我学习的。
关于下班后的生活
池本克之的《赢在下班后》是一本干货其实不多的书,都是common sense,但是能引发读者对下班后生活的思考和规划。他谈论如何认识工作压力、早起的重要性、阅读、练习说话、身体管理、保持充足的睡眠、注意着装等等话题。我认真地做了思维导图,也认真地做了自我对照。关于早起,这点深有体会。自从老杨去央视工作后,每天五点多起床,也打乱了我原本的生物钟。现在我每天六点起床,能吃上营养的早餐,化个简单的妆容,到单位不迟到,也督促我前一天十一点之前睡觉,这便是早起的好处。端午假期,我也没有睡到日上三竿,每天起床做早餐,能听听清晨的鸟鸣啁啾。
今天接到一个同事姐姐的电话,说自己生病了三个月不能上班,领导很不近人情。我第一次知道面瘫原来是种病。姐姐四十多岁,和我同为水瓶座,性格很像,所以一些心事能够感同身受。最近自己工作上也是面临比较大的人际关系压力,一直很希望达到的状态是喜怒不形于色、好恶不言于表、悲欢不溢于面,但其实常常沦为情绪的奴隶。生活中常常脾气一点就着,发完脾气就反思后悔的循环,伤人伤己。冯同学说,每次你发脾气,我都感觉我们的感情受到了侮辱。其实我是一个特别害怕犯错的人,尤其是言语上的冒犯,因为裂痕一旦出现很难去弥补。而这一切的源头其实是苛责别人、剥离自己,所以尽快做一个成熟的大人吧!
关于聚焦
我是一个兴趣广泛的人,但最大的缺点是不聚焦、不专注,因而也没有自己长期积累的领域或者特别擅长的事情,这对于马上三十岁的人来说是很恐慌的。今年一直在寻找自己的兴趣点,然后长期耕耘下去。工作我投入的精力越来越少,因为体制内的评价机制让我发现真正让你增值的是工作外的时间。目前的工作能给予我的成长值并不高,因此我努力去向内求,想发掘自己的潜力。认真复盘记录总结自己的生活,去弥补自己的短板,搭建适合自己的知识框架,是最主要的路径。已经很久没有静下心来花大段的时间专注地去学习一项技能,这是我对自己最不满意的地方。人的荒废和退步是不自觉的,有一句话说的很对,别让高考成为你自己的人生巅峰。学会应该掌握的所有工作技能,并转化成自身优势,是当下应该有意识专注去做的事情。或许目标是成事的时候,便能清楚地知道每天该如何度过,便找到了应对工作的以不变应万变的方法,工作中那些消耗自己的压力和情绪自然而然就遁形了。
活得真实却不沉稳的人,大抵是不够智慧的人。最怕的是无一技傍身,那便彻底失去了随性的资格。